在广播站锻炼的学生,我们广播前都会预先做好广播稿,好的广播稿会带来更好的广播效果,那么问题来了,广播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防震减灾广播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防地震广播稿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星星火炬”广播现在开始,我是广播员钟宝仪。今天我广播的内容是“地震时我们该怎么办?”。
上星期,学校开展了地震演练活动,同学们都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老师,可是有一小部分同学嘻嘻哈哈,认为地震根本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其实,地球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地震,它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平常,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但是它破坏力很大,往往发生在瞬间。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防患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多学习掌握一些抗震技能。
如果我们在上课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用书包保护头部。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不可跳窗逃生。
如果我们在家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躲在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如果我们逛书店发生地震,怎么办?我们要选择结实的柱子边或内墙角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不要慌乱,听从现场工作人员指挥。
如果我们不幸被埋压,怎么办?设法用砖头、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服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防患于未然,同学们,中午回家就自己动手做一个“地震包”吧。先找一个书包(可以是以前使用过的.旧书包或背囊),里面放一些防灾用品:如口哨、手电筒、急救药品、火柴、蜡烛、毛巾、绳索、毛毯、写有家人血型的卡片等等,可以再放两瓶矿泉水及一些固体食品(譬如饼干、花生)。记得这些食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因为放久了会过期的。接着把这个“地震包”放在家门口一个醒目并且容易拿到的地方。如果灾难真的发生时,这个“地震包”或许会挽救我们的生命。
“星星火炬”广播到此结束,请大家明天继续收听,谢谢大家!
防地震广播稿 篇2
播音员:陈祖娴 许海霞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
甲:大家中午好!红领巾广播又一次和大家见面了,欢迎您的收听,我是播音员陈祖娴。
乙:我是播音员许海霞。
甲:本期红领巾广播的主题是“防灾减灾,从我做起”。2008年的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次8.0级大地震。
乙: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在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再次发生7.0级地震。
甲:许多中小学校在强大的地震前瞬间倒塌、摧毁,许多学生和老师失去了生命。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乙: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6日是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 甲: 今天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防震小常识: 乙:1.如果正在上课,地震来了,同学们一定在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赶快躲在自己的课桌下面。
甲:2.第一次震感过后,大概也就是在几十秒钟,还是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有序的,抱头,撤离教室,在楼道里不要惊慌,不要喊叫,不要拥挤,避免踩伤,摔伤,冲出教学楼,冲向操场。
乙:3.如果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可原地不动,蹲下或趴下,双手护着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
甲:4.应该强调的是千万不要跳楼!不要到窗台边上去!也不要到走廊的.护栏边上去,更不要尖叫,不要拥挤,迅速撤离教室、教学楼。 乙:5.如果地震来了请同学们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在老师的指挥下”;一个是第一波地震来时“桌子”非常重要。
甲: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现在无法避免地震的发生,但我们可能通过掌握预防和减少地震灾害的知识本领使损失降至最低。 “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学习,共建平安校园!
乙:本期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期再见。
2014年5月12日
防地震广播稿 篇3
日子,静静地,进入了五月,往年每到这个季节,就会想到阳光明媚、草木葱茏、燕飞雀舞、花开蝶恋这样一些美丽五月的景致与场面,而这个五月,记忆里更多的却是那个夏季,那个五月。
那个一点也没有夏季迹象的夏季,天始终是阴蒙蒙的,太阳刚露出个笑脸马上就躲到了云层后面,许是累了倦了。如同事所说,五月那场震惊世界的灾难,让老天太伤心了,也在恢复之中,我也在心里默默怨恨,既然这么伤心为什么还要夺取那么多人的生命,让五月的天空阴霾笼罩,让人们的心灵遭受创伤。我知道那场大灾与什么所谓的老天无关,是自然界给予的一场大难,人们无法预料,无法抗拒,只能默默接受,然后坚强的站起挺立。
记忆漫过时间的刻度回到了那个五月,想想,那个五月,我正在为职称计算机考试忙碌,每天往返于40多公里的家和市里计算机培训点,只是偶尔看看电视,上上网,心里对于那场灾难的突然降临并无多大震动。
后来闲下来时,通过报纸、电视、网络,那场灾难就实实在在地走入了我的心里,我悲伤、震惊、同时也感动、也思考,我想这是当时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写照,那场灾难的'记忆永远烙印在了每个人中国人的心里。
那个五月的记忆,五月十二日下午十四点二十八分,那个魔鬼般的时间让多少人瞬间失去生命,让多少人的心灵瞬间蒙上阴影,让多少家庭瞬间支离破碎、饱受沧桑,也让无数个中国人为之心痛,为之流泪,那种伤痛也同样让我的心灵震颤与悲伤。也是那个时间,人们记住了一个叫汶川的地方,我也同样记住了那个曾扎根于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默默养育了无数人民而瞬间就轰然倒塌的地方,随着汶川这个名字的延伸从各种媒体上看到了北川、绵竹、都江堰等等多个地方那惨绝人寰的悲惨画面,随着画面我再一次体验到了生命是如此脆弱的无奈与事实。
那个五月的记忆,感动一词也一直充盈心间,无数个画面、无数个名字、无数个故事让人们见证了母爱的伟大,教师的无私,孩子的勇敢,责任的意义,亲情、友情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情意,那老师那雄鹰守护雏鹰的姿势,母亲守护孩子的最后身影,母亲的最后的手机留言以及守护在有掩埋亲人的废墟旁的坚强身影都在人们的眼前走过。
也是那个五月,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无数的救援物质源源不断的送往灾区,无数的陌生人都参加了捐款捐物的行列当中,我也和我身边的同事、亲人、邻里们一起站到了那个行列当中,虽然知道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好像不做点什么,心里不安。我们都懂得了坚强的味道。
曾经也为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感到炎凉与无情,然而在那样的大灾大难面前,觉得自己的那点苦痛是多么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自己能够生活在如此平静祥和的土地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突然之间,明白了珍惜生活,善带生命的深刻涵义。
转眼,又是五月,那块土地的伤痛在慢慢减退,祖国和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那里,曾经的废墟早已开始重建,希望曙光一次次在那块土地上升起,希望之花一朵朵在曾经的废墟上开放。
人们常说,时间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良药,是啊,人们的伤口会慢慢的结痂、愈合,就像这由冷转暖的天气也在慢慢变得炎热起来。其实,不想揭开那段记忆,不想让自己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在这已慢慢平息的又一年的五月,还是有股冲动想把那个五月的记忆静静地沉淀在文字里,因为那个哭泣的五月、生离死别的五月,同样又是坚强的五月、感动蔓延的五月我经历过。
落笔之时,抬头仰望天空,一弯月儿正穿过云层,把柔和的光韵撒向了人间,点点繁星微笑淡然的布满苍穹,默默燃起馨香一烛,把祈福送往远方......愿逝者安息无憾,生者幸福平安!
防地震广播稿 篇4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小伙伴们!
合:大家中午好!
甲:今天是X月X日,星期X,大气之声小广播现在开始。
乙:本期节目主题:《防震减灾知识》、
乙:我国幅员辽阔,经常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洪水、台风、热带气旋、冰雹等,今天我们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些防灾自救小知识。
甲:大地震时灾难预防和简易自救常识
自救是指被压埋人员尽可能地利用自己所处环境,创造条件及时排除险情,保存生命,等待救援。
地震时如被埋压在废墟下,周围又是一片漆黑,只有极小的空间,你一定不要惊慌,要沉着,树立生存的信心,相信会有人来救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要积极采取措施,为自己生存而努力。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克服恐惧心理,坚定生存信念,稳定下来,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设法脱险。此时,如果防震包在身旁,将会为你脱险起很大作用。如一时不能脱险,不要勉强行动,应做到:
(1)有坚定的生存毅力,消除恐惧心理,相信能脱离险地。
(2)不能脱险时,应设法将手脚挣脱出来,消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快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等待求援。
(3)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用石块或铁具等敲击物体来外界联系,保存体力,延长生命。
(4)想方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应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乙:遇到火灾时的应急自救措施
生命是最宝贵的,假如遇到了火灾,应首先懂得如何逃生和自救。在火灾中造成人员伤亡的往往不是灾害本身,而是由于人们缺乏自救常识,错过了逃生机会。
第一、保持5秒钟的镇静
第二、防烟毒是火场逃生第一要素
第三、疏散到地面最安全
当火灾已经发生,你不要尝试着去扑灭,应该尽快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逃生路线,如经常使用的门、窗、走廊、楼梯、太平门、安全出口等。在打开门、窗之前,必须首先摸摸门、窗是否发热,如果发热,就不能打开,应选择其它出口。如果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少许并迅速通过,然后立即关好。
当你熟悉的通道被烟火封锁后应该先向远离烟火的方向疏散,尽量避免向楼上疏散。同时,一旦到达一个较为安全的地方,决不要停留在原地,应迅速采取措施,向着火层以下疏散。当然,最好是能到达地面。
第四、选择最佳的自救方式
自救是在火灾现场使自身免于受害的疏散行为。在火灾发生时,可以选择利用缓降器、自救绳,建筑本身的疏散设施,以及利用自然条件进行自救。受难者应当根据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选择最佳自救方式。
第五、等待消防队救援。
乙:今天的红领巾小广播到此结束,我们下期再见!
防地震广播稿 篇5
大家好,我是来自桓台县起凤小学的xxx,今天我宣讲的题目是《不同场合的避震自救》。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突发8.0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然而,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有一所紧邻重灾区的乡镇中学---绵阳市安县桑枣中学,却创造了全校2300名师生没有一人在地震中受伤或者遇难的奇迹。那么,这种神话般的'奇迹,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呢?校长叶志平说,这完全得益于学校日常的防震避震教育与安全疏散演练。关于防震避震,我们都了解哪些呢?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处于室内,一般有12秒左右的时间供我们做出抉择:是跑还是躲?1979年在江苏傈阳6.0级地震中,有80%的重伤员和90%的死者是进入或离开建筑物时被砸或被压所致。所以,地震时处于室内的我们应该“躲”。往哪里躲呢?美国国际搜救队与土耳其政府模拟地震实验得出:房屋倒塌时,在室内形成的三角空间是人们避震相对安全的地点,因此,我们应该躲在桌子床铺旁、坚固的家具旁、暖气片旁等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处于教室里呢?首先应该保持冷静,千万不要跳楼,也不要到楼梯口拥挤;应该听从老师的指挥,迅速抱头、闭眼,就近躲在各自课桌边角处;其次,待地震过后,有秩序的撤离到外面的空地上,不要返回教室取东西或救人。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在在百货商场、电影院、地下街等公共场所,最可怕的反而不是地震,而是因地震引起的混乱,因此在公共场所遇到地震时,一定不要互相拥挤以免造成伤亡。此时,应避开商品陈列厨,屈身靠墙或蹲在大柱子或大商品旁边,等待地震平息。
如果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好在室外。首先不要返回室内取东西或救人,其次我们应该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避开危险物、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避开其他危险场所,(如:女儿墙、高门脸、狭窄的街道、危房等。),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避开河、湖、海边,以防河岸坍塌落水,或出现海啸等。选择开阔的空间蹲下抱头进行避震。
各位朋友们,如果地震降临,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寻找安全的避震空间避震自救。
天灾无情,世事难料!但只要我们掌握了不同场合的避震方法,这场人类与自然的战争,我们必胜!
防地震广播稿 篇6
1、地震基本知识
地震: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表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使地壳运动和变化,这些运动和变化逐步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地壳某些脆弱地带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能量时,岩层便会发生突然的局部断裂,或者沿原有的断裂发生错动,地震就发生了。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震示意图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时震动的发源地。通常指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最先开始断裂、错动并激发地震波的地方。
震级:地震大小的等级划分,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强弱程度。一次地震对不同的地区可产生不同的烈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即地面上与震源正对着的地方。
极震区:一次地震破坏或影响最重的区域。极震区的几何中心称宏观震中。
主震:地震序列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
余震:地震序列中,发生在主震以后的所有地震。
2、地震谣言识别
地震谣言一般有以下特点:
(1)非政府传达的地震信息;
(2)称是某某专家或者外国人的预报意见;
(3)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伴有离奇传说的信息;
(4)“预报”的震级很大或很精确,“预报”的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
目前,我国对地震预报实行政府统一发布制度,我们应不相信、不传播地震谣言,发现地震谣言及时报告。
3、在学校时如何避震
正在学校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或者用书包保护头部,躲在各自的课桌旁。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尽可能离开外墙和玻璃窗,避开天花板上的悬挂物,如吊灯等。内墙墙角处也可暂避。在楼上教室内的同学千万不要跳楼。震后有组织地迅速撤离到室外。
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去。
震时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来了莫慌乱
①沉着应震效果好,惊慌失措害处多
地震发生时应立即采取避震行动,但一定不能惊慌,不能盲动,否则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许多事例都充分说明:沉着应震效果好,惊慌失措害处多。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切实做到临震不慌。
②利用预警时间紧急避震
2、大震的预警现象
强地震发生时,在恐怖的瞬间,也仍然蕴含着生的机遇与希望,这是许多幸存者给我们的信心。唐山等地震的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震动之前,会出现一些人们能够觉察到的现象,能够预示强地震即将到来,叫做大震预警现象。主要有:
①地面的初期振动,一般是感到“颠动”;
②地声,强而怪异,例如听到的声音“好似刮风”,但树梢和地上的菜叶都不动;
③地光,明亮而恐怖,例如有人形容它“亮如白昼,但树无影”。
3、大震的预警时间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时间虽然很短,但仍可以大致划分出三个阶段:
①地面颠动(先颠),一般伴有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
②地面大幅度晃动(后晃);
③房屋倒塌。
也就是说,从地面开始颠动到房屋倒塌,有一定的时间差。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的预警时间。据唐山地震后的调查测算,以能够对预警时间作出估计的177例为依据进行统计,其中,多数被震醒的人提供的预警时间仅为数秒,而震时清醒者提供的预警时间可达十几秒,少数可达20秒以上。粗略估计,唐山地震的预警时间约为10~20秒。
4、室内避震空间的存在
由于预警时间毕竟短暂,室内避震更具有现实性。而室内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
①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②内墙墙根、墙角;
③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避震的场所是:
①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炕上;
②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5、震中区的人为什么会感到“先颠后晃”?
地震波引起的地面震动是几种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就人们的感受而言,主要可区分出上下颠动和水平晃动两种形式。
在强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到达,造成更强的地面运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船的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站立不稳,甚至摔倒在地。这就是震中区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6、怎样粗略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
地震时震中区的人们感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是感到晃动了。
因此,如果地震时你感到颠动很轻,或者没有感到颠动,只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
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你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须躲在室内有利避震的地方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7、地震时人们可能受到哪些伤害?
①地震的直接伤害
A在室内因器物倾倒或房屋倒塌被砸伤;
B在室外被倒塌的.建筑物等砸伤;
C在野外被山上的滚石砸伤;
D被地光烧伤。
②地震的间接伤害
A地震引起的火灾;
B地震引起的水灾;
C地震引起的毒气泄漏;
D地震引起的危险品爆炸。
8、避震原则——三要三不要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震时,每个人所处的状况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例如,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有的人本已跑出危房,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不但没救成,自己也被埋压。想到别人是对的,但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前面已讲过这方面的例子: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9、震时是跑还是躲?
目前多数专家普遍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10、躲在什么地方避震?
①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
②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11、应采取什么姿势避震?
①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②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③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12、怎样保护身体重要部位?
①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②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
③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13、怎样避免其他伤害?
①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
②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14、家住楼房怎样避震?